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飞秒激光术后出现角膜混浊风险的浅析
作者:谢秀丽  文章来源:武汉爱尔眼科医院  点击数371  更新时间:2012/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评估触发飞秒激光术后出现角膜混浊的风险因素。
方法 研究分析的对象为2011年期间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采用飞秒激光制瓣进行LASIK手术的100只眼,飞秒激光手术设备选用Intralase FS 激光设备(美国Intralase)。被治疗的眼睛根据角膜瓣厚度被分为2组:≤90 μm (48 )100 -110 μm52眼)。 统计的数据包括屈光度、
裸眼视力、等效球镜(SE)、中央角膜厚度、皮瓣厚度、切削深度、最佳眼镜矫正视力(BSCVA)等。分析软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
结果 术后3个月出现角膜混浊的12只眼主要为中度和高度近视的术眼(屈光度6.17 ± 1.54D,切削深度92.3 ± 20.7μm),研究发现角膜瓣厚度超薄(≤90 μm)的术眼在飞秒激光手术后发生角膜混浊的风险较高(P = 0.003),数据分析显示等效球镜(SE)、切削深度、术前眼睛干涩情况(干眼症)与术后发生角膜混浊的风险几率没有直接的关联关系。但研究也发现出现角膜混浊的术眼与没有出现角膜混浊的术眼相比,其散光度数明显高于后者(P < 0.0005),而且所有出现角膜混浊经过术后用药又能达到最佳眼镜矫正视力的眼,其最小的散光度数应介于0.5 ± 0.3D
结论 角膜瓣厚度超薄(≤90 μm)的眼在接受飞秒激光手术后出现角膜混浊的风险明显高于接受同类手术的其他眼,低度近视眼(≤3.0D)接受飞秒激光手术后发生角膜混浊的几率最低。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